查看原文
其他

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团队 Adv. Mater.:通过端基调控和摩擦电谱原位监测实现液晶热固性塑料的快速固化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作为一种方便的能量收集技术,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传统方法相比,TENG具有广泛的材料选择和可观的能量转换效率,具有克服应用场景限制的巨大潜力。然而,TENG在极端环境中的应用发展始终是材料领域需要解决的挑战。各种高性能聚合物已被用于组装在恶劣条件下应用的TENG。尤其是具有交联网络的热固性材料,由于其优异的机械性能、耐溶剂性和尺寸稳定性,在许多特定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种热固性材料,包括环氧树脂、可交联聚酰胺等,被应用于适合不同使用场景的TENG的构成中。然而,与热塑性塑料相比,额外的固化过程伴随着延长的固化时间,使热固性材料的制造变得复杂,因此限制了其作为摩擦电材料的实际应用。因此,设计缩短固化时间的新型热固性材料已成为一项紧迫的挑战,这与高性能热固性材料在TENG领域的应用密切相关。尽管快速固化树脂的开发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其性能仍不能满足极端环境下的要求。近年来,液晶聚丙烯酸酯热固性树脂(LCTs)因其优异的性能以及通过设计端基组合来固化反应性和性能调节的能力而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兴趣。降低缩聚和固化温度的困境只能通过引入反应性低的端基来缓解,但无疑会导致LCT的固化速度缓慢,阻碍了极端环境摩擦电材料的发展。

2024年6月3日,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团队Advanced Materials上以“   Fast-Curing of Liquid Crystal Thermosets Enabled by End-Groups Regulation and In Situ Monitoring by Triboelectric Spectroscopy’为题发表研究论文。苯基乙炔基(PE)是高性能热固性树脂的有用端基,可与300°C以上的熔融缩聚温度相匹配。毫无疑问,现有的LCT固化方法对设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制约了LCT在柔性电子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开发具有合适固化温度的快速固化LCT及其相应的端基组合一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需求。与PE基团相反,马来酸酐在热固性双马来酰亚胺(BMI)中起反应性官能团的作用,允许更低的固化温度(150−250°C)。然而,马来酰亚胺的高反应性与LCTs的高缩聚温度要求不相容。预固化反应通常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马来酰亚胺尚未成功用于LCTs体系缩聚和固化条件的优化。因此,开发具有合适化学结构和来源于马来酰亚胺的组合的端基是探索快速固化LCT的有效策略。本工作通过以具有适当反应性的4-马来酰亚胺苯酚终止来设计快速固化的液晶聚丙烯酸酯热固性材料(LCTs)。与典型的LCT(在370°C下固化1小时)相比,所得LCT(MA-LC-MA)仅在1分钟内就表现出更低的缩聚温度(250–270°C)和300°C的固化温度。固化的MA-LC-MA即使在350°C下也能保持135°C的高玻璃化转变温度、6 MPa的储能模量和良好的电输出性能。与随交联网络变化的介电性能相关的摩擦电测量被创新性地用作固化过程的分析技术。图1. 快速固化LCT的总体设计和性能。A) 快速固化LCT的化学机理。B) LCT-TENG电输出性能的关键因素。C) 从摩擦电光谱中提取的固化过程示意图。图2. LCT低聚物的热表征。A) LCT的第一次加热和B)第二次加热。加热速率20°C min−1/氮气环境。C) LCT粉末在25°C下的XRD分析。D) 在250°C的TK-N下,交叉偏振器之间的MA-LC-MA的显微照片。图3. 各种LCT的流变行为。A) 将PE-LC-PE和PE-LC-MA50从50℃加热至370℃,并等温保持1小时。B、 E,G)四个LCT的固化速率(d|η*|/dt)作为时间的函数。C) 双马来酰亚胺的热固化机理。D、 F)将PE-LC-MA70和MA-LC-MA分别从50℃加热至350/370℃和300℃,并等温保持1小时。实验使用1 Hz的频率和3°C min−1/氮气气氛的加热速率进行。图4. 固化LCT的热机械和介电性能。A) 作为温度函数的固化LCT的储能模量(E′)和B)损耗角正切(tanΔ)。C) E′和D)在300°C下固化不同时间的MA-LC-MA的Tg。加热速率为5°C min−1,频率为1 Hz。图5. LCT TENG的介电性能、电输出性能和表面形态。A) ε′和B)ε′′′。C) 不同LCT Teng在2 Hz工作频率下的电输出性能(Voc、Isc和Qsc)。D) 分别在PE-LC-PE和MA-LC-MA表面随机选择的扫描路径(3 µm)的AFM相位图像和相位轮廓。E) PE-LC-PE和MA-LC-MA的断口形貌。F)LCT-TENG充电的不同电容器的电压分布。G) LCT TENG为灯泡和计算器供电。H) 电流和功率密度随不同的外部负载电阻而变化。图6. LCTs的综合评估。A) MA-LC-MA的化学交联结构以及固化过程中摩擦电输出电压和交联网络的变化。B) MA-LC-MA在不同固化时间下的介电常数。C) 与本工作中设计的MA-LC-MA相比,具有代表性的高性能LCT的关键特性。
这项工作为设计高性能 TENG 提供了一种新策略,并促进了极端条件下下一代热固性塑料的发展。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403908


相关进展

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团队成艳华/张新海 Angew:聚乙烯醇基纤维加捻诱导圆偏振室温磷光

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成艳华研究员等 Nano-Micro Lett.:润湿性可调的纤维气凝胶用于高性能太阳能驱动的界面蒸发

东华大学成艳华 Biomaterials:纤维聚集体 - 放大AIE功能,促进健康防护

朱美芳院士、穆九柯教授、陈焱教授等《Chem. Soc. Rev.》发表电化学软体执行器长篇综述

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潘绍武研究员 Adv. Funct. Mater.:原位成型生物电极实现高度共形、稳定的电生理信号界面

南开刘遵峰、东华朱美芳院士、中国药大周湘 Nat. Commun.:超细纳米纤维的高强韧聚电解质人造蛛丝和高性能人工肌肉

长春应化所王献红研究员/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 Macromolecules: 基于“三合一”策略的二氧化碳基AIEgen光纤温度计

南开大学刘遵峰教授/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中国药大周湘副教授《Adv. Mater.》:受神经元启发的粘附性人造蛛丝

南开大学刘遵峰教授/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中国药大周湘副教授《Adv. Mater.》:高强、高韧人造蜘蛛丝

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成艳华研究员等 Nano-Micro Lett.:润湿性可调的纤维气凝胶用于高性能太阳能驱动的界面蒸发

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王刚等《Chem. Rev.》综述:基于半导体聚合物的柔性纤维电子

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游正伟教授团队:集多重动态键于同一化学基团构筑超韧室温自愈合聚合物

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张耀鹏教授 Adv. Sci.:3D打印仿生高强度、多尺度、高精度的生物活性牙冠

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南开大学刘遵峰教授/中国药大周湘《Adv. Sci.》综述:受蜘蛛丝启发的人造纤维

高感性”多功能纤维 - 朱美芳院士团队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穿得抗菌”

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杨建平教授与伍伦贡大学Jun Chen教授《Adv. Sci.》综述:有机/无机杂化纤维设计及电化学能源应用

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课题组:用于连续流动催化反应的纤维基反应器平台

李巨教授、朱美芳院士、莫金汉教授等在空气颗粒物的高效、低阻、快速过滤上取得新进展

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陈志钢教授团队ACS Nano:多级结构PAN@CuS光热转换布助力向光型海水蒸发

东华大学陈志钢教授团队:柔性可清洗的光热织物用于太阳能淡化海水

东华大学叶长怀教授/朱美芳院士团队AFM:兼具超高电导率和高机械强度的多功能复合水凝胶

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张耀鹏教授:3D打印高强度低收缩齿科杂化修复材料

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王刚研究员与美国西北大学的Tobin Marks院士合作:聚合物半导体纤维薄膜基电子器件的高精度微流印刷

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团队和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合作开发智能光学纤维传感器:湿度变化就变色

东华大学“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基于静电纺丝的柔性太阳能纱线

东华大学朱美芳院士特约专论:典型高分子纤维发展回顾与未来展望

东华大学杨升元副教授、朱美芳教授团队发表纤维材料与器件领域前瞻性论文:可穿戴电化学储能纤维电极的挑战与要求

东华大学杨升元副教授-朱美芳教授:自下而上的湿纺-电纺联用构筑传感储能一体化智能纤维

东华大学杨升元副教授-朱美芳教授: 基于电纺的纳米纤维自组装用于超柔性储能

东华大学杨升元副教授-朱美芳教授在聚吲哚纳米纤维的储能应用上取得一系列进展

东华大学朱美芳教授:新时代的大纤维

东华大学朱美芳教授-廖耀祖教授合作团队在功能共轭聚合物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东华大学朱美芳教授研究团队:高性能的石墨烯储能纤维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高分子科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